联系人:程继红
手 机:13705562082
电 话:0556-6810247
地 址: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新渡镇新城村3幢102
烟草在线专稿 对于每天都要围着菜场、商场转悠的广大市民来讲,自2008年6月1日起,小小塑料袋,这件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再也不是免费的午餐了,塑料袋的使用实行了有偿收费。到目前为止,“限塑令”生效也有一年了,带着小塑料袋这个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零售商家和消费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零售客户:颜士松
店名:发联超市
零售业态:大型超市
“限塑令”出台,塑料袋使用明显减少
要说自“限朔令”实施以来有什么效果吗?效果当然是有了。从我们超市目前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来看,实行“限塑令”以后,塑料袋的使用率明显减少,仅仅是“五一小长假”这3天,塑料袋的使用率和08年同期相比,就减少了近七成。当然,虽然实行了这么长时间,但有的顾客还是向我们的收银员要塑料袋。为此,我们的收银员不仅要收款,而且还要负责解释。为了在这些销售高峰期让更多的顾客知道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意义,我们每逢节假日这些销售高峰期就在卖场设立多个专门的咨询点,便于解答消费者的咨询。如果要说“限塑令”出来以后到现在,对经营工作有没有什么影响?开始时候消费者有点儿情绪,但现在好多了,从销售方面来看,应该是没有影响的,09年的“五一”和08年同期的销售量相比还略有上升。现在,有许多顾客来卖场购物,都会自己带着购物袋、购物篮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率,不能不说是自“限朔令”实施以来的一大成果。
零售客户:沈亚诗
店名:时代购物
零售业态:中型超市
另走蹊径,降低塑料袋的有偿使用率
在08年塑料袋还没有实行有偿使用之前,我就琢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要开始向顾客收费了,这么长时间都是免费赠送给顾客,你现在实行收费,许多人肯定会不乐意,不收钱吧,增加经营成本不说,也违反了“限塑令”。我这个超市的商品销售是比较大,没有现实有塑料袋有偿使用之前,一天要用六七百个塑料袋,一年下来,也是笔可观的数字。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到了一位同学,他是酒厂的厂长,平时没少在我这儿免费发放一些宣传画册,张贴商品广告,赠送精美的广告袋等等。于是,我就利用好这个关系,把他们的广告袋进行重新设计,并且在广告袋上设计了广告语及他们的经营理念,也就是由他们提供广告源,由我来为他们扩大这个广告的影响,这样,不仅我自己没有受到损失,也不需要顾客另外花钱来买袋子。由于这个纸袋子方便实用,并且重复使用的价值很高。所以,有许多消费者都跑我这儿来购买商品,通过这样一种手段,不仅使酒厂提高了知名度,而且还提升了商店的销售额。
零售客户:吴海俊
店名:海俊百货店
零售业态:小型食杂店
观点:执行有难度,加大监管还要继续
“限朔令”实施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说句心里话,我们这些个体商户的竞争能力不能和一些大商场、大超市相比,不要说一个塑料袋收费了,就是商品卖得比一些同行多这么三两毛钱,有会有许多消费者不高兴,说我们唯利是图。就通过我自己观察,就是现在,你到菜场上去买菜、买鸡鱼肉蛋,那些经营商家照样会免费提供一个塑料袋给你。那些商家知不知道免费提供塑料袋违规呢?当然知道了!你要收钱,没准儿会毁掉了一笔生意,和一笔生意比起来,三两毛钱的一个塑料袋又算得了什么。
当然,这是许多小型零售店的经营心理。因为这类零售经营者本身的和那些大卖场就不能相比,何况同行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要额外地收取这几毛钱的,那些消费者肯定是有意见的,这样就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实力,有时还能给同行“落”下个话柄,做反面宣传。
声音链接
虽然“限塑令”的出台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大卖场比一些小型零售业态操作的比较到位,所以说,“限塑令”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从“限塑令”实施以来,对于这个直接关系着消费者切身利益的举措,我们身边的消费者有什么看法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限塑令”有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
大家都知道,过去在购物过程中,这些塑料袋都由商家免费提供的,是作为一种销售商品的付加值,虽然商家支出了一定的成本,但商家总是盈利的,即便是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成本,也还是会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弥补,所以说,塑料袋实行有偿收费,这部分费用国家能收益多少?又能把这笔资金百分之多少用于环保方面呢?
——江苏省涟水县通丽服装厂经理 朱进武
“限塑令”不如改为“禁塑令”
关于塑料袋的“环保”也不应该仅仅依靠经济手段的限制来实现,而是要依靠教育的潜移默化,培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减少对破坏环境物品使用的意识,逐渐达到全民共同支持环保的目的,如果真要想通过禁用塑料袋到达环保的目的,倒不如干脆禁止使用塑料袋。
——江苏省涟水县杨口中学教师 谷通文
双管齐下搞“限塑”
我认为,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真正是塑料袋生产的厂家不生产,不销售,直接从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下手,岂不是更为有效,为何非要从销售这一中间环节下手呢?如果消费者仍然可以通过支付货币的方式享用商品,只是增加了一个销售商定价的环节,最终还是会落到“消费”环节上来,那所谓的“环保”自然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江苏省淮安市烟草公司客户经理 王剑